Close
Ir à UPM

2012/2013

略論唐至遼宋禪宗對悉曇文字及漢語言文字研究之貢獻

《宗教學研究》, 2012(4): 106-113

Author(s)譚世寶
Summary

一、慧能創立的南禪宗學說既超越北宗而且包容北宗。由於中唐以後的禪宗已經是南宗的天下,沒有南宗與北宗的分門別派的對立鬥爭。故在中唐以後南禪的高僧兼傳北宗的學說是正常的。因此,禪宗既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這類新穎的思想語言行為,也同時有繼續發展傳統的悉曇文字及漢語言文字音韻學之研究和貢獻。因而才會有“祖師禪”與“文字禪”兩種並行不悖的流行傳教方式,以及有教外之儒家大師鄭樵所作的“釋氏以參禪為大悟,通音為小悟”之總結性說法流行於當時與後世。

二、遼宋時期的中國佛教,仍然是不分南北宗派的禪宗天下。其對語言文字研究的重視與貢獻之例,可以遼地北方僧人行均的《龍龕手鏡》為首要。據燕台憫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僧人智光在《龍龕手鏡》之序文說:“釋氏之教,演於印度;譯布支那,轉梵從唐。雖匪差於性相,披教悟理,而必正於名言。名言不正,則性相之義差,則修斷之路阻矣。故祇園高士,探學海洪源,準的先儒,導引後進,揮之寶燭,啟以《隨函》……”,既表明當時中國佛教界對語言文字問題的重視,亦表明中國佛教高僧在語言文字方面是一直堅持兼通梵漢與佛儒的經典文獻,其貢獻影響也是惠及佛教內外。

三、以往有很多學者諸如羅振玉、潘重規等人都誤以為《龍龕手鏡》只是為教內之人閱讀佛經而編寫的。有人甚至把它說成是專門為閱讀敦煌寫本佛典而編寫的字典。影響至今,演變為各種大同小異的流行誤說。本文對此作較為全面的商榷釐清。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