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組報告3
Parallel Sessions 3

3.1
音樂教師的角色轉變及其對音樂教師教育的影響

代百生
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教授及音樂學士學位課程主任

Abstract

開放的網路與人工智能使得學習可以隨時隨地發生,學校教育的傳統地位及教師的教育權威受到嚴重挑戰。 網路數位技術使音樂的存在與傳播方式、性質均發生改變,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主觀能動性和個人選擇性,似乎每個人都在自由自在地享受音樂,音樂課堂存在的必要性受到質疑。因此劇變,音樂教師的基本角色應轉變為「多元音樂文化的導購員」和「學生創意生活的指導者」。音樂教師教育也應改變人才觀念,以適宜的教學手段培育新時代需要的人才。明晰國民基礎音樂教育的核心詞應是「教育」,「音樂」是途徑和手段,音樂教師需要掌握的是「用音樂培養人才」而不是「培養音樂人才」的能力。 由此,應放棄以音樂才能訓練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而大量增設各種跨學科選修科目拓寬學生視野,建立"為教而學勝過為學而學"的學習觀念與教學情境,培養未來的音樂教師具備豐富的人文素養與創造應用能力。

Author Profile(s)
代百生,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教授,音樂課程主任。澳門特區政府文化諮詢委員、亞太音樂教育論壇學術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教育學會理事。研究主要方向: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鋼琴音樂文化與教學。

3.2
後疫情時代果效為本的教學互動研究

董馨
珠海科技學院教授及教研室主任

Abstract

後疫情時代,線上教學成為常態,教學過程中的互動行為顯得尤為重要,考察教學質量會更加註重果效。果效為本的教學模式以及評估體系,將會顛覆原有的治學體系和教學思想。教學的過程和結果哪個更重要,將是果效為本教學模式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無法迴避的課題。本文旨在通過考察果效為本教學模式的優勢和劣勢,利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高等教育學原理,深入研究後疫情時代如何更好地利用線上教學,推動教學思想的一次革命,變教師為本為學生為本,變單向灌輸為雙向互動,從而避免線上教學成為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回潮和復闢,進而更好地推動後疫情時代的高等教育改革。

Author Profile(s)
董馨,漢族,天津市人,南京大學博士,珠海科技學院(原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教研室主任,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國史研究。

3.3
以雙軌制教學實踐探索後疫情時代高校教學模式的轉型

金夢瑤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講師

Abstract

後疫情時代,教育逐步進入新常態,即開始了以“雙軌制”為主要教學模式的時期。“雙軌制”即學生既可前往教室上課,也可以通過網絡遙距上課。教學方式多元,讓學生在有更多選擇。這種以資訊科技破除地理隔閡的教學方式,將在未來一段時間,成為高校教學模式的主流,甚至有可能發展成為主流。尤其是擁有越多國際生源的高校,這是優選。本文將以筆者在高校雙軌制教學中的有效實踐,探索後疫情時代高校教學模式的轉型。雙軌制課堂,首先要求大學課室基礎設施有針對性地升級換代。其次,對教師科技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須同時兼顧線上和現場的學生,高效而無縫銜接的實時互動學習,同步進行不同模式的課堂評估,有效的課堂管理等。長遠來看,與教育相關的學科也會隨之發展,比如教學法、教育心理學等學科的發展和更新,以適應未來數字化教育的新時代。

Author Profile(s)
金夢瑤,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講師,近年研究方向在電子化中文教學及中文師範培訓。

3.4
果效為本的教與學 : 跨年級與學科的協同合作

阮鳳蓮、楊琦暉
澳門理工學院講師

Abstract

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影響;師生無論在教學和學習上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為加強及啟發構思的學習環境,本研究針對澳門理工設計課程於2020年9月開設的一年級科目「視覺構成」與二年級科目「展示及展覽設計」以協同教學模式合併教學設計和目標。本文提供設計課程學生對主題創意性、策展觀點及提案的學習能力和成果。探索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面對級班不同、主題一敢及教學法差異等的問題解決。提出對學習結構的差異及互補的教學形式,以及具策略性的教學成效; 期望提升學生的創意、自信及團隊合作的學習能力。

Author Profile(s)
阮鳳蓮,澳門理工學院講師、敎育學博士,研究範圍包括:平面設計與社會之關係;及澳門設計教育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