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教與學質量保證的發展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New Frontier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2016/11/22-24

Macao Polytechnic Institute, Macao, China

分組報告
Parallel Sessions


果效為本教育的哲學反思
  • 張紅峰 (澳門理工學院)
摘要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果效為本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逐漸成為國際高等教育領域課程專業發展上的具有影響力的教育模式,並以鮮明的指向、務實的理論觀念以及詳盡的操作方法為高教領域的研究者和管理者所青睞。然而,果效為本教育落實到教育實踐過程中的時候,也存在一些誤區和問題,這些既有執行者在理解上出現的偏差,也有知識論哲學觀自然衍生出的影響。

從認識論角度而言,果效為本教育來源於一致性建構(constructive alignment)的理念。所謂一致性是從教師的角度提出的,教師要保持果效與過程、評價一致;而建構性則是從學生的角度提出的,學習是自然生髮的過程,每個學生必然根據自我的認知機制去理解知識、學習知識、建構知識。無疑,在這一理念中,起源於康德哲學思想的建構主義依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皮亞傑提出的同化與順應解決了學生的先驗思維機制如何調整的問題,然而,建構主義畢竟只是一種認識論,並非本體論,而如何在本體世界和認識過程中搭建一座橋樑,則又受到杜威哲學思想中意圖和活動相互聯繫的信念影響。

理解果效為本教育模式的哲學發生過程,對我們思考如何將這一模式應用於教與學之中至關重要。儘管建立在諸如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比格斯可測學習成效結構基礎之上的果效表述極盡細緻,但研究者和管理者還是要搞清這些果效究竟應該由誰而設、誰來參與以及如何調整的問題。此外,保持果效與教育過程、教育評價一致的過程,也要關注學生的思維機制受到什麼樣的影響以及如何判斷學生是否達到相應的果效等一系列學習理論方面的問題。

作者簡介
張紅峰,教育學博士,澳門理工學院客座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基本理論、高等教育評價。